小花袄、红手绢,央视蛇年春晚上,“赛博秧歌”惊艳亮相。机器人独特的舞姿催生了不少表情包,也让背后的宇树科技再度走红。去年末今年初,“杭州六小龙”中的宇树科技和深度求索等科技新贵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春节前后,它们的热度持续上升。
近几个月来,语言大模型和推理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注入了动力。董瑾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她表示,理想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收集大量场景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实现任务泛化,具备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然而,目前技术尚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需要逐步拆分任务。双足机器人的难点在于续航和稳定性,上肢则在于精细动作控制。通过人工智能判断并拆分任务,可以减少传统规则控制的介入,形成通用上肢模型。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近期,国内外多款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实习。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与Wali瓦力无人叉车F1200S协作完成汽车零件入库。同时,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也在不断普及,承担搬运、装配、焊接等重复且繁重的任务。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应用。
2024年以来,澎湃新闻追踪采访了一批机器人企业,了解行业新动态。从核心部件到解决方案,巨蟹智能驱动科技有限公司从零部件起家,发展到整机生产,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其创始人赵伟表示,公司正在从传统控制向具身智能过渡。巨蟹智能自主研发的“小蟹”成为首个“无锡造”人形机器人。国外有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巨头,国内也有优必选、傅利叶等多家企业参与其中。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股票中,52%已明确参与产业链,其中73%来自亚洲,中国公司占据半壁江山。报告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最令人瞩目,初创企业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和政策支持。赵伟认为,海外在算法方面有优势,而中国在生产制造方面更有优势。
早年,赵伟跟随导师做自动化项目时,发现环境恶劣,决定投身机器人事业,致力于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巨蟹智能做了很多创新设计,如轻量化小型化,在医疗、光伏等领域都有典型客户。未来,公司将更多关注现场数据收集,通过控制平台进行大模型训练和迭代优化,最终走向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过去,“四大家族”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国内品牌竞争力提升。伟立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领先的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通过参展拓展国际市场。伟立专注于智能装备的研发,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出多个国内首台套产品。
当前,柔性制造市场需求旺盛,伟立早在2018年就开始研发柔性制造系统。吕政权表示,不同场景需要成熟的设计理论和标准件库组合,依托软硬件协作,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管理要求。伟立去年订单量提高了30%。吕政权认为,国内品牌在性价比和响应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智能化方案。
宁波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波的机器人产业增长迅速,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政府正制定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鼓励项目招引和本地企业培育。人形机器人的最大瓶颈在于具身智能的泛化程度。赵伟表示,随着个性化应用的增加,传统工业控制方法难以解决问题,需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商用和家庭场景中广泛应用。硬件指标依然是科研重点方向,软件和数据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展。
董瑾怡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先进入工业场景,然后走进消费场景。真正的难点在于经验传递,需要专业人士搭建数据系统,发挥专业价值。科研端和产业端的双向奔赴过程还很漫长,中间路径需要设计。商用和家庭场景则需关注对人的价值定义,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地出台相关政策,多地成立机器人创新中心。随着研制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售价逐渐下降,未来每个家庭拥有一台机器人不再是梦想。最重要的是场景拓展,政府应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