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举行的第二届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决赛圆满落幕,吸引了大量创投资本的关注。这场比赛中,共有9个项目参与角逐,最终6个项目获奖。其中,新一代国产相控“磁波刀”AI精准无创治疗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一等奖,显示出其在医疗器械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重要性。
一等奖获奖项目的技术背景引人注目,它结合了聚焦超声热消融技术和相控阵精准导航技术,通过超导磁共振引导实现无创诊疗。项目负责人沈国峰表示,该技术旨在为肿瘤和重大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精准的无创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次比赛的项目均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导师指导,彰显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引领作用。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少轩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和可获得资金的增加,转化效率呈现出积极变化。2023年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2054.4亿元,同比增长13.7%,充分反映出技术成果转化的活跃度。
专家指出,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提供了基础。例如,通过“揭榜攻关”机制,企业提出研发需求后,高校科研团队主动承担,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开设的“技术转移专业硕士(MTT)”学位,旨在培养更多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已突破40亿元,相当于2017至2019年期间合同总金额的六倍。该校现有100个科研团队在校内申请“完成人实施”模式,运营146家企业,覆盖多个领域,并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过60亿元。
此次比赛的评审团中,有多位来自于资本市场的专家,包括上海科创集团、君和资本、深创投等,这反映出资本对技术转移领域的浓厚兴趣。今年以来,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本增长表现活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8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2%,领先于整体投资增速。
作为本次决赛的评委之一,菡源基金的合伙人丁钢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代表了投资市场与创新源头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许多基金投资的重点领域。菡源资产还管理着由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未来产业母基金”,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进行专注投资。
尽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不确定性。丁钢指出,从科研成果到市场产品的转化过程,需要团队建设、市场需求分析,以及与资本的有效对接等多重挑战。他建议,投资人在该领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需在团队组建和市场客户开发等方面提供帮助,成为项目的“翻译器”和“连接器”。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期发布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转移的发展。方案中提到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总的来看,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反映了创新与资本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景令人期待。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预计将在未来带来更多的突破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