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欧洲多家领先的制药公司正面临着来自美国的新政府的强烈挑战。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总统,他所提名的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皆表现出“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倾向,并怀有一定的反制药商情绪。这样的组合对市值达到数千亿美元的欧洲制药公司如诺和诺德、罗氏集团等无疑构成了威胁。对此,各公司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来化解这些潜在的风险。
特朗普的当选给整个制药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冲击。自大选以来,诺和诺德、罗氏、诺华制药、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和赛诺菲等主要欧洲制药公司损失了股票市值约860亿美元,相当于其市值的6%,而美国主要制药公司的总跌幅仅为2%。业界普遍关注的是肯尼迪对制药公司的不信任态度,特别是对疫苗的警惕,使得欧洲制药商对其政策的公开明确表现出担忧。虽然美国的制药商可能感受到相似的压力,但欧洲公司的境况显得更加棘手,因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可能更偏美利坚民族主义。
9月,肯尼迪曾提议限制药品价格,以纠正美国患者较之欧洲更高的药价现象。他指出,欧洲国家通过与制药商集体谈判来保持药品价格的相对低廉,这在美国却不常见。此议论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并且让欧洲制药公司意识到,面临的不仅是单项政策的挑战,还有整体市场政策倾向的改变。此外,特朗普可能实施的普遍性进口关税也让制药公司在美的运营成本和竞争力面临更多压力。考虑到欧盟药品出口中有33%流向美国,市场利润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因应美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欧洲制药公司若要在新环境下寻求立足之地,应大力推进其美国化进程。首先,他们可以通过扩大在美国的制造业投资以规避关税风险。尽管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实施,但做出这样的承诺并选择新的生产地点可能会赢得美国新政府的支持。此外,通过并购美国公司来优化其业务结构,也是一个直接且有效的策略。比如,诺和诺德母公司诺和控股通过收购美国合同药品制造商Catalent,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对冲优势。
在更大程度上,欧洲制药公司还可以考虑从根本上改变其商业运营模式,更多地涉足美国市场。如果能收购一家以美国为中心、增长快速的生物技术公司,并将公司核心业务和管理层向美国倾斜,甚至在美国上市,欧洲公司有可能在此转型过程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尽管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的政策将会如何施行,对全球市场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欧洲制药公司需要积极寻求创新路径,以在这场变革中不至于落入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