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到三年将是钠电池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在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钠离子电池产业正处于转折点,技术路线清晰,应用场景明确,政策支持有力,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朗。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间的嵌入和脱出实现电荷转移。然而,在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锂电池仍占据主导地位,钠电池则尚未完全市场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建议,钠电池应发挥其功率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和成本低的优势,瞄准混合动力汽车、UPS、调频储能和铅酸替代等应用领域。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表示,钠电池已进入从样品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需聚焦快充、低温和长寿命特性,率先在特定性能市场取得突破。预计到2026年,钠电池将进入规模应用阶段,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降低一半,实现可持续商业化路径。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邓亮强调,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与性能仍需持续改进。他指出,聚阴离子型磷酸盐正极材料因其结构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特别适合钠电池在宽温域和高倍率场景的应用。同时,正极材料需与耐低温/高温电解液和适配负极协同优化,以实现长循环和高倍率充放电。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王青松的研究发现,钠离子电池的综合热失控风险低于三元锂电池,但高于磷酸铁锂电池,具体安全性需根据材料体系进行评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主任何鹏林表示,我国钠离子电池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已发布两项国家标准,并有11项国标及行标正在制定中。论坛期间还公布了多家企业的钠离子电池测评结果,显示钠电池在低温性能和安全性方面优于锂电池,具有替代铅酸电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