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国庆假期后A股短期多上涨,主要受政策、外部事件、流动性、基本面以及假期期间海外股市表现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的15年中,有10年的上证综指在国庆假期后的5个交易日内上涨,而有12年的节后表现与节前相反。政策和外部事件是关键因素,例如2011年汇金增持、2015年央行调低首付比例等积极信号带动A股上涨;反之,如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3年巴以冲突等负面冲击则导致A股走弱。流动性宽松也助推A股,如2012年美国QE3、2017年央行定向降准等时期A股表现较好。此外,基本面和假期期间海外股市表现也影响A股。
当前来看,A股短期内可能延续震荡趋势,但假期期间风险有限,适合持股过节。短期政策可能继续积极,假期期间外部风险较小。政治局会议可能继续聚焦稳增长,各地促消费政策有望加速落实。同时,假期期间出现负面冲击的概率较低,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小,俄乌、中东等地缘风险迹象不明显。流动性方面,宏观流动性宽松预期难改,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偏弱,央行可能加大资金投放力度。股市资金流入水平较高,融资和外资节后可能回流,新发基金增加。基本面方面,9月制造业景气可能回升,假期出行消费数据看好,但地产销售可能偏弱。根据历史统计规律,节后A股表现可能偏强。
行业配置方面,建议节前逢低配置科技成长和部分核心资产、周期等行业。历史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后5个交易日内消费和科技成长行业表现较好。节前表现占优的行业节后优势可能延续,尤其是产业趋势上行时。今年节后科技成长和部分核心资产的表现可能相对占优。此外,国庆假期后5个交易日A股领涨行业与美股相关度高,近10年美股领涨行业多集中在能源、材料和科技领域。当前成长中的电力设备、汽车、传媒、计算机等行业估值性价比较高。节前建议继续逢低配置政策和产业趋势向好的电子、通信、机械设备、有色金属、传媒、计算机等行业,以及基本面可能改善的电新、创新药、新消费、食品、军工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