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60多万元,就能让LOF连续几天涨停。”这不是股神的神话,而是游资对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的炒作手段。近年来,LOF产品暴涨暴跌的现象频现,短线资金将其当作股票炒,把原本应作为长期配置工具的LOF推上了短线炒作的舞台。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LOF二级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是由于资金炒作、流动性不足和投资者认知缺陷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交易量极小的情况下,少量资金就能将价格推至涨停或跌停。游资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打板”操作,吸引跟风盘,制造短期剧烈波动。然而,当这些LOF产品二级市场价格大幅偏离基金单位净值时,套利资金会蜂拥而入,导致价格迅速回落。
8月21日,某只规模不足8000万的LOF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地天板”,开盘几分钟后触及跌停,随后强势拉升,不久便冲上涨停,溢价率超过30%。但下午快速回落,最终收跌6.28%。此前该LOF已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成交额均为60多万元。基金公司多次发布溢价风险提示。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另一只创新精选LOF上。8月12日至14日,该LOF二级市场价格累计上涨30.72%,与基金单位净值相比溢价超过21%。三天大涨后,该LOF快速下跌,8月15日一字跌停,成交额约32万元,8月18日又大跌6.87%。
今年以来,大量LOF产品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石油、黄金、港股等LOF产品的二级市场价格在市场热点轮动时容易出现高额溢价,但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这种走势看似刺激,实则是一场高危的“刀尖游戏”。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操纵资金很神秘,可能是游资故意炒作,以少量资金拉高价格,吸引其他投资者接盘,从而在场内高价卖出获利。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也指出,用极小的成本把标的拉涨停,形成赚钱效应,再吸引跟风者接盘,确实和游资的手法相似。
多位公募人士认为,LOF流动性不足的特征给游资短线炒作提供了空间。大部分LOF产品缺乏做市商机制,在交易量极小的情况下,只需少量资金就可能将价格推至涨停或跌停。部分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更放大了这种波动。此外,一些规模“迷你”的大宗商品LOF,很容易成为游资“围猎”的对象。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全市场LOF产品份额不足360亿份,超百只LOF产品的场内流通份额均不足1000万份,330余只LOF份额不足1亿份。在成交额上,今年以来,320余只LOF的日均成交额不足100万元,近20只LOF的日均成交额不足1万元。
进入2025年,LOF套利情况在二级市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LOF产品出现显著溢价,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所谓的“套利机会”。例如,“一拖六”LOF套利模式日渐流行,用户通过多个股东账号和封闭式基金账号放大申购金额和套利效率。这种套利深受“羊毛党”喜爱,但在社交媒体上被宣传为“无风险薅羊毛”。
业内人士提醒,表面看似稳赚的LOF套利实际上暗藏风险,包括净值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时间差风险等问题。一旦判断失误,套利者可能在所谓的“火爆行情”中沦为高位接盘侠。对于频繁出现的LOF产品暴涨暴跌问题,基金公司可以多管齐下,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