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近来频繁亮相,从春晚扭秧歌到街头漫步,再到进厂“打螺丝”,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有望迎来“量产元年”。伴随热度,也出现了一些担忧。成本高昂、为何要做成人形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等问题引发了讨论。业界认为,技术攻坚和降本增效是关键,同时机器人不仅要“像人”,更要“助人”,并需完善相关配套机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湖北,春节后首个工作日,10款各具特色的人形机器人亮相会议,有的能举起10公斤重杠铃,有的具备跑、跳、摔、滚等多种运动模式。深圳的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视频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已推出3款产品,计划今年批量交付。同样来自深圳的优必选公司,其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收到车厂超500台的意向订单。经过“实训”,优必选工业机器人在关节稳定性、整机结构可靠性、电池续航及软件系统稳定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解决了复杂工作中的技术难题。
随着硬件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进步,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进现实。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认为,大模型的引入相当于给人形机器人带来更智能的“大脑”。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现实世界,胜任更多应用场景,并可能对人类自身研究有所启发。中国信通院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
然而,人形机器人离规模化应用还有距离。价格昂贵、核心零部件精度不足、培训场景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吉林大学教授任雷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还做不到“神形兼备”,功能受限导致实际应用场景有限。技术路线也存在争议,如浙江大学熊蓉认为人形机器人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非人形机器人更能胜任工作。
业内人士建议,要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教育科研、家庭服务等领域逐步落地。同时,要解决电池安全、隐私保护等隐患,稳步推进应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海涛强调,除了核心部件性能提升外,还需降低整体能耗。熊蓉则提出,未来人形机器人需要从机械结构到肢体材料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刚柔并济”。
总之,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既要“像人”也要“助人”。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健全配套机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