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个城市土地市场出现地块“调整规划”后再出让的现象。据统计,2024年以来,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一二线城市已有地块通过调规重新入市。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这些地块主要通过降低容积率、减少商业比例和放宽计容规则等方式,增加项目开发价值与市场吸引力。
以深圳宝安区一宗宅地为例,该地块在调整规划后以高溢价成交。8月15日,招商蛇口及华润联合体以86.4亿元竞得该地块,溢价率达34.81%。此前,该地块因商业用地占比过高及起始价近90亿而无人问津。调整后的地块不仅降低了商业用地配比,还提高了居住用地面积占比,容积率从5.7降至3.4,起始价也下调至64.09亿元。类似情况在深圳龙华区的A815-0037地块也有体现,该地块调整规划后以溢价15.12%成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住宅销售放缓影响,房企资金状况趋紧。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7.5%。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仍有半数房企未新增土储。拿地策略聚焦热点城市,资金向收益确定性高的项目倾斜。重点30城含住宅地块成交面积同比增17%,而全国300城成交面积则下降9%。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土地收储和调规提供了明确指引。例如,自然资源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的通知鼓励地方政府“收、调、供”联动。上海徐汇区斜土街道地块由商办混合用地调整为三类住宅组团用地,最终由绿城以高价竞得。此外,宁波江北区一地块也通过调规优化了开发指标,成功出让。
张波认为,城市供地策略不断优化,调规后的地块更符合市场需求,有助于恢复房企拿地信心。根据58安居客研究院统计,7月全国重点65城涉宅用地流拍率降至1.2%,创年内新低。中指研究院报告指出,土地调规可以解决“商办过剩、住宅错配”的问题,降低房企开发强度,有助于稳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