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出现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生成式AI)产业发展的想象。这种技术可能影响哪些行业,如何改变个人学习和生活,成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这也导致了DeepSeek服务器经常繁忙。
随着生成式AI迅速发展,相关的法律纠纷也不断涌现。许多国际知名的生成式AI企业近两年频繁遭遇著作权纠纷。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生成式AI对法律的影响,还展示了成熟市场经济体法院对此类纠纷的态度,对我国AI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生成式AI的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训练数据、交互数据和生成数据。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模型,然后与用户交流,根据用户问题输出答案。这些答案可以是音乐、图片或文字等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步都可能引发著作权纠纷。原告通常指控被告未经许可使用其受保护的作品,造成损失。例如,印度的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ANI)曾起诉OpenAI未经许可使用其新闻内容,要求赔偿并禁止使用。此外,纽约时报和原始故事媒体等公司也因类似原因提起诉讼。
面对这些指控,被告常援引“合理使用”原则进行抗辩。比如,OpenAI声称其使用的数据来自公共领域,属于合理使用;Meta公司则认为其生成的内容与原作品相似纯属偶然,并未直接复制。另外,在国际诉讼中,管辖权也是一个常见抗辩理由。例如,OpenAI就曾以服务器不在印度境内为由,质疑印度法院的管辖权。
总体来看,法院倾向于保护技术创新,避免过度诉讼阻碍生成式AI的发展。例如,在原始故事媒体诉OpenAI案中,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具体损害,因此驳回了其诉求。类似的判决思路也在其他案件中体现,如Richard Kadrey诉Meta公司的案件。
生成式AI不仅带来法律挑战,还冲击了传统市场模式。例如,纽约时报指出,OpenAI不仅侵犯了其版权,还导致读者流失。这表明生成式AI改变了媒体市场的格局。即使法律解决了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生成式AI仍可能影响市场利益分配,使传统媒体失去市场份额。因此,立法和司法需要从维护优质数据生态的角度出发,鼓励自由交易,形成帕累托改进效应,促进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