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跨国药企纷纷宣布或传出分拆健康消费品业务的背景下,拜耳在中国市场却持续加大投入。10月16日,拜耳在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揭幕了其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预计投资约2000万欧元。当天,拜耳还与上海医药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山东食药研究所和京卫制药达成三方合作。
这不是拜耳首次在中国加码健康消费品业务。今年5月,拜耳宣布在江苏启东投资6亿元人民币建设新的供应中心,预计2028年投产。相比之下,其他跨国药企如赛诺菲、辉瑞、默沙东、葛兰素史克和强生等则选择通过分拆等形式剥离相关业务。例如,赛诺菲计划将其消费者健康部门以约150亿欧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私募股权公司CD&R。这些跨国药企剥离健康消费品业务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专注创新药物研发,提升竞争力。而国内药企如华润三九、东阿阿胶、同仁堂和天士力则在不断扩展健康消费品业务。
面对健康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国内外药企纷纷布局。云南白药健康品事业群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4.22亿元,同比增长6.5%。口腔护理领域,云南白药牙膏市场份额达24.6%,位居第一。天士力集团也与华润三九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总价款约为62.12亿元。华润三九表示,此次收购将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预计2024年将达到9万亿元,较2021年显著跃升。拜耳健康消费品全球总裁Julio Triana强调,拜耳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推动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