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讲述家长因孩子支原体肺炎求购进口阿奇霉素受阻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对“进口药难寻”现象的热议。人们纷纷讨论起进口原研药在国内医院的获取难度,及其背后的原因。
实际上,进口阿奇霉素并未在市场上消失。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其销售额已超4亿元。尽管如此,患者及医生普遍感到进口药“一药难求”。探究其因,与集采政策下跨国药企的参与态度紧密相关。集采旨在以大规模采购换取更低药价,促使许多优质低价的国产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成为临床首选。然而,这导致部分未积极参与集采的进口药品在医院渠道减少,转而通过电商、药店等其他途径销售。
患者对于进口药的偏好,部分源于对国产仿制药质量的顾虑。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推行的一致性评价体系确保了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疗效与安全性上无显著差异。此外,有研究表明,患者在实际使用中,对国产仿制药的接受度正逐步提升。尽管如此,增强公众信任还需加强市场监管,让更多国产药品以过硬的质量赢得口碑。
在患者选择权方面,现行制度虽有限制,但亦有改进空间。专业人士建议,应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给予患者和医生更多选择余地,比如允许医院在完成集采任务之余,灵活采购非中选药品,特别是满足那些愿意自费购买进口原研药的患者需求。医疗体系的持续优化,旨在平衡价格、质量和可及性,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宜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