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特估值体系”概念的由来
2022年8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提出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观点。随后党的二十大更是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2022年11月易会满主席,更是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提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此后关于“中特”估值体系的探索就成了资本市场的重要议题。

02
国央企价值重估是“中特估值”的着力点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性主体,国央企估值低位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A股层面看,中国有企业(中央 地方)有1344家,占比26%,贡献A股大部分的利润,如果以22Q3累计净利润计算,国有企业占比近68%,然而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比仅为47%。因此,国央企价值重估是“中特估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03
回顾历史,早期的国央企估值也有“高光时刻”
纵观国央企的估值水平变迁,若按估值中位数口径加以观测,央企在2002-2006年曾一度获得估值溢价,地方国企也在2005年一度享有小幅的估值溢价。而究其原因,2003-2005年期间央企业绩增速优势明显,强势的基本面对“估值溢价”形成支撑,但随后国央企的业绩增速则持续跑输,这大致解释了近年来国央企相对民企的估值持续下滑,且折价不断加深。

04
国央企内在价值“蒙尘”也“另有原因”
除却盈利趋势之外,还有几个关键因素也促成了A股国企相对民企的明显折价。一方面,相比于民企的估值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国企从PB-ROE视角来看,其估值与盈利能力并不匹配,甚至显著脱钩,这背后或是市场对行业空间的重视,亦是对其经营效率低的“刻板影响”。另一方面,国央企普遍缺乏与市场沟通交流意愿,被调研次数远低于民企和外企,导致投资者对企业关注度明显偏低,以至于市场对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充分认识。

05
央国企“价值重塑”的路径解析
随着监管层多次强调“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建设,关于央国企“价值重塑”的路径也逐步清晰。它包含了产融互动、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四大路径。一方面要“练好内功”,提质升效,加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注重价值经营,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映射至投资端,围绕央国企科技化、绿色化、大安全、高分红的投资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

06
“一利五率”成标尺,考核导向进一步向高质量倾斜
围绕鲜明的“中特估值”打造的配套上,不得不提国资委在2023年1月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中,提出的“一利五率”和“一增一稳四提升”总体目标。相较于此前“两利四率”经营指标,新纳入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更加强调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安全;同时,资产负债率由“控”改“稳”,有利于央企保持合理的债务融资规模。预计后续国央企基本面保持长期向好趋势下,或将更加注重资本运作、股权激励机制等估值重塑方式。

07
价值重估大势所趋,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仍有较大空间
整体来看,短期“中字头”行情快速拉升,但无论是空间还是逻辑兑现均不充分,国央企的价值修复远未结束。一方面,国企改革还将持续推进,考核指标优化下基本面长期向好;另一方面,估值角度来看,市场主流定价中对成长性定价相对充分,但盈利性尚待重估,未来随着“中特估值”体系的指引逐步清晰,甚至包括非财务因子定价也将更加突显。同时,对标海外一流企业来看,能源、资本品、消费者服务、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银行和房地产等行业价值重塑“双击”空间显著。

08
通信&计算机:国央企肩负时代新使命
对应至具体的行业投资机会来看,数字经济在经历了概念引导阶段之后,已经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产业链上中游涉及到通信、计算机的国央企,在国民经济中角色正面临转变,“科技化”国央企斩获了新机遇与新使命,在打造数字底座的重任下,未来将在信息服务、数据安全、企业专网、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塑自身价值。

09
建筑:困境反转 资产重估,长短逻辑兼具
短期来看,随着房地产行业走出“至暗时刻”,与此相生的建筑行业也迎来困境反转,而过去在疫情扰动 融资压力 供给侧出清背景下,央国企凭借资金、管理等优势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与民企的业绩分化已显现。另一方面,过去建筑央国企参与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但这部分社会责任的定价并非完全市场化,且还对利润造成一定挤压。未来随着ESG投资的普及,建筑央国企的长期社会价值也有望获得“溢价”重估。

10
能源&电力:能源革命与价值重估,央国企迎历史契机
在保障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过程中,电力与新老能源行业的央国企扮演重要角色。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以“五大六小”为首的相关央国企正持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同时,为实现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消纳,电网投资也突破5000亿大关,且进一步加速中。

11
军工:四大“加速”助力结构与估值重塑
军工央国企作为“确定性”与“成长性”并存的优质投资领域,其估值重塑也备受投资者关注。整体而言,在“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下,我国军费预算稳中有升,军工先进武器装备列装仍在加速,且围绕资产注入、供应链改革、股权激励和提质增效四大“加速”下,军工上市企业的估值重塑有望持续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