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清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一声枪响后正式开跑。1.8米高的天工Ultra机器人率先登场,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冠军,创造历史。
“机器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突破向商业化落地迈进,产业链供应链也在加大投资攻关力度。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人形机器人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转向“工厂里用起来”,不仅能在制造场景中搬重物、拧螺丝,还能表演杂技、扭秧歌。然而,这场马拉松比赛也暴露出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存在多项短板,产业化的“马拉松”才刚刚起步。业内人士认为,就像对待初学走路的孩童一样,社会各界需要耐心支持,为人形机器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5年被看作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元年。一方面,多款人形机器人已成为中关村论坛、广交会等大型展会的明星嘉宾,带动了二手租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巡检、无人零售、柔性制造、医疗辅助服务等领域也大放异彩。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移动操作机器人已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等制造环节广泛应用,防爆工业机器人也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生产中实现了规模应用。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鲁佩预测,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有望达到197万台。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产业链公司已从“密切关注”转向“行动起来”。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凭借精密制造经验和供应链优势,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累计投资超百亿元。例如,中鼎股份拟投建智能机器人项目总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心,预计投资总额为10亿元;精锻科技与天津爱码信共同设立江苏太平洋关节电驱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夏厦精密也在宁波镇海区投资10亿元建设相关项目。均胜电子则计划将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迁移至机器人产业。
尽管如此,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现阶段的商业化前景仍有疑虑。优必选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毛利3.74亿元,同比增长12.4%。优必选表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东风柳汽计划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这将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刚刚结束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对国内人形机器人能力的一次真实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机器人依靠遥控而非智能化运控,途中还需多次换电池甚至更换机器人。这些情况表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规模化应用可能还需要5年甚至更久。非夕科技与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认为,产业需要一个爬坡的过程,但具体时间难以预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指出,具身智能领域既是学科交叉的新前沿,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新靶点。首先,应促进多种形态具身智能设备协同发展,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的比例可能只有10%左右。其次,需加强软硬件一体化推进,尤其是推动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此外,开放真实场景也有利于机器人进行数据收集和技术验证。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建议,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开放力度。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呼吁,大家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新技术迭代,逐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