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化债政策迎来了新的调整,进一步推动了城投平台退出的热潮。根据中诚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最新的监管文件为地方城投平台退出的重点省份指明了方向,并详细规定了退平台的条件、流程以及后续管理措施。这一系列政策变化不仅有利于地方国有企业发行产业债券,特别是那些募集资金用于地方重点项目的债券,还预示着前期具备退平台条件的地区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加大力度。
多位行业专家向财联社透露,2025年仍然是地方政府处理债务风险的关键一年。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风险显著降低,化债不再是首要任务,地方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促进。在政策引导下,城投公司正加速通过转型和整合等方式退出融资平台角色。2024年,共有425家城投平台宣布退出,声明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且无地方政府担保。尽管这个数字相较于2023年的721家有所减少,但表明化债政策已有效缓解了城投企业面临的资源匮乏问题。
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浙江、山东等发债大省占据了主要位置,而区县级平台则成为了近年来退平台的主要力量。这些平台通过债务重组和划拨操作,成功实现了较低的整体债务规模。虽然退平台不能完全切断城投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但它们的关系正在经历调整和重塑。对于退出后的企业信用分析将成为投研机构面临的新挑战,因为新组建的产业化主体在未来可能继续扮演稳定经济增长和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角色。
展望未来,平衡化债和发展的问题成为地方政府的关注焦点。法询金融指出,当前化债已经不是政策的最优先级,取而代之的是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据华创固收团队估算,2025年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至少将达到2.8万亿元,这将有助于加快城投债提前兑付的速度,并为更多城投平台提供退出所需的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补丁政策对城投平台退出制度有所放宽,允许即便存在未偿还金融债务的平台,在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债权人的同意后实现退出。此外,地方政府原则上需要对转型后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进行不少于一年的跟踪监测。这样的安排预计会激发新一轮的地方“退重点地区”高潮。
不过,也有市场观察者表示担忧,认为目前尚不清楚退出后的城投公司在市场上能否获得足够的认可度,因为缺乏关于这些公司退出后融资情况的具体信息。因此,投资者应持续关注相关政策动向及市场反应,以评估城投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