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国际知名智库伍德麦肯齐发出警示:西方多国尝试让铜供应链减少对中国依赖,这条路不好走,可能导致能源转型放缓,成本攀升。他们发现,美、加、澳及欧洲多国正利用补贴和投资来抗衡中国在铜市场的控制力,但这与减排目标背道而驰。
报告《确保铜供应:无中国,难言能源转型》中明确,铜作为电气化的关键元素,对未来去碳化进程不可或缺。预估到2050年,铜需求将激增75%,达5600万吨,而现有资源仅能满足2030年需求的八成,缺口已现苗头。尽管中国直接采矿比例不高,但它在铜的冶炼、精炼及制造环节拥有巨大优势,几乎垄断下游市场。
要替换中国在铜供应链中的角色,需天文数字的投资,这不仅会拉低效率,推高铜价,还会让能源转型变得更昂贵、更耗时。实际上,中国近年来主导了全球铜业的扩张,无论是冶炼能力还是制造新产能,其份额惊人。反观北美和欧洲,新建冶炼设施几无规划,转而关注废铜回收。
即便有政策补贴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西方国家在铜产业仍面临重重挑战,包括低效产能、高昂运营成本和环保法规束缚。伍德麦肯齐的Nick Pickens强调,为了不给民众增添重负同时达成净零排放,或许得在贸易限制上做出灵活调整。